理想i8碰撞測試引發的輿論風波,終于以一紙三方聯合聲明階段性告一段落。理想汽車、中國汽研、東風柳汽共同出面,以各自視角,在“行業團結”的基調下為此事基本畫上句號。
后續如果沒有行業主管部門進一步介入調查,這一事件大概率也就到此為止了。
說實話,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過去每當行業內部發生激烈爭議,最終往往都是以“握手言和”的姿態結束。這一次也不例外。從聲明的措辭來看,不難看出背后仍然有行業組織在積極斡旋協調。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收場方式,再一次讓真正應該被厘清的核心問題被輕輕放下了。
首先,這起碰撞測試事件,表面上是一場營銷傳播“跑偏”,但背后反映的是當前汽車行業在“內卷式競爭”環境中長期積累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理想汽車測試自家i8車型的被動安全性,本無可厚非。但其選用的“東風柳汽乘龍”二手車作為移動壁障,在測試傳播中并未交代其真實角色,最終造成公眾誤認為這是一次“地球撞木星”式的品牌對比碰撞。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做法并非個案。在當前汽車行業,一邊高呼“反內卷”“提倡良性競爭”,一邊卻在實際操作中頻頻出現“捆綁對比”、“影射式拉踩”、“話術引戰”等套路。品牌之間你來我往,互相內耗,消費者真假難辨,市場風氣被嚴重干擾。這種營銷方式,是否屬于典型的“內卷競爭”行為,或許還需進一步界定,但可以明確地說,它絕不是健康的市場行為。但迄今為止,對于這種不正常的營銷風氣,沒有人重拳出擊管一管。
其次,這次事件中,被動卷入的東風柳汽乘龍品牌也因此遭受了不小的質疑。尤其是網絡上針對其駕駛室安全鎖緊結構是否存在問題的討論尤為激烈。根據現行國家標準,這類安全結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失效,與車輛新舊、是否二手并無直接必然關聯。但直至目前,涉事各方均未對此給出具體說明,是人為破壞還是產品缺陷不得而知。三方聯合聲明中,僅以一句“測試車輛不構成評價依據”予以輕描淡寫,這種模糊回應,很難打消公眾疑慮。公眾對汽車安全性能、尤其是卡車這種極易造成重大事故車輛安全的質疑,不該止步于一次公關式解釋,而應由更具權威性的檢測機構作出清晰、系統、專業的說明。
最后,此次事件也再次引出了對檢測機構定位的思考。以中國汽研為代表的第三方專業測試機構,原本應是行業公信力的象征,是“用數據說話”的專業者。然而近年來,這類機構在商業化趨勢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企業服務商”而非“獨立評判者”。在高度市場化的環境中,測試逐漸成為企業營銷鏈條中的一環,機構本應具備的中立性也因此被頻繁質疑。當然,測試機構需要營收無可厚非,但當商業合作逐漸演變為定制化傳播內容的一部分,就必須重新審視它是否正在失去最初的技術邊界與道德底線。面對這種情況,是否應當由股東方,甚至是相關國有資本監管機構,對部分機構的商業化策略進行適當約束?在保障市場活力的同時,守住行業底線?
可以說,圍繞這起事件,還有諸多的可以推進的事項待解決,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行業。
說回到這次事件的原點。事實上,關于“碰瓷式”“拉踩式”營銷行為,行業內早已普遍反感。在一開始,筆者認為在反內卷的大趨勢下,這次事件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契機,成為有關部門嚴肅處理,推動行業生態改善的契機。但現在看來,整個行業,尤其是一些組織還是總想著斡旋一下,大家握手言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們當然希望看到行業團結,但更希望看到基于規則與責任的團結。如果連最基本的事實都無法厘清,連典型的競爭亂象都無法正視,連公眾合理的安全疑問都無法回應,那么這樣的團結“在一起”,只能是一種表面的平衡,不可能帶來真正的中國汽車團結。
可以預見,諸如此類的拉踩式碰撞測試、對比式惡意營銷等等還會不斷上演,“躺槍”以及被拉踩的品牌還會輪番出現,而消費者,也將始終被蒙在鼓里,無法判斷是非,行業風氣還會持續惡化。歸根結底,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件大事,即便是搞出事情,大家最壞的預期就是最后罰酒三杯。
當然,說這些不是想要挑起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熱炒,筆者也覺得沒有什么意思。但圍繞這件事情背后的一些問題,行業敢不敢以刮骨療傷式的動作去碰一下?值得期待。
反內卷,行業是否有勇氣正面面對內卷式競爭,抓幾個典型?是否不用避諱“點名批評”,該批評就批評?是否不要以團結的名義將是非對錯一并模糊?與其繼續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公關式團結,不如動真格,狠抓一批破壞行業競爭秩序的典型。讓一切回歸到規則體系之下,照章辦事。
筆者認為,要想反內卷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從原則問題開始劃出底線,敢于對違規行為亮劍。只有讓規則重新成為行業共識,讓秩序回歸法治軌道,行業才能真正走出內卷,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正路。
破除內卷的第一步,是不再原諒內卷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