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中國航展,就是那片能讓我們窺見未來模樣的葉子。
今天,為期6天的第15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中國航展)在廣東珠海落下帷幕,觀眾累計參觀規模近60萬人次,簽約金額超2800億人民幣。
11月11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展翅珠海,人民空軍成立75周年。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有俄羅斯記者感嘆,世界上沒有任何航展像珠海航展這樣人山人海,令人難以置信。
航展是一個巨大的舞臺,直白地展示中國在“陸、海、空、天、電、網”六大領域全覆蓋的強大科工力量。高技術展品眼花繚亂,航展的報道鋪天蓋地,卻有太多的“不明覺厲”,讓外行普通人一頭霧水。
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記者努力捕捉并窺見了兩個方向的中國式智慧——其一是“高精尖”,其二是“白菜化”。
在這些令人驚嘆的新裝備、新技術背后,折射出著中國科研工作者從“兩彈一星”時代延續至今的艱苦奮斗精神和非凡創新能力。
“高精尖”:把PPT變成實物
在防務領域,最大、最擁擠的賽道是面向傳統戰場的“科技樹”,全世界無數軍工企業都在這條賽道上“卷”到飛起,其“奪冠”難度堪比拿到足球世界杯的冠軍。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交出了一份令世人驚嘆的答卷。在多個領域我國均實現了突破,解決困擾了國際軍界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把停留在PPT上多年的設想變成實物,秀出世界先進乃至領先水平的“絕活”。
殲-20S。特約記者 李小健 馬妍 攝
雖然人氣不如殲-35A甚至蘇-57,在本屆航展首次亮相的殲-20S,在軍事專家眼里,實則是對第六代戰斗機形態的一次大膽探索。
根據央視報道,殲-20S不僅具有優異的中遠程制空作戰能力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還具有突出的態勢感知、電子干擾能力,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它的戰術指揮控制能力,具有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當前國際上軍隊建設的重點。在殲-20S之前,所有的五代機都是單座的。
然而,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來說,很難要求單座五代機飛行員在自己駕駛飛機的同時還要控制無人機,實在忙不過來。
有了雙座版,前座飛行員可以專心于飛行,后座飛行員則可以集中精力控制無人機,也就是國際上流行的“忠誠僚機”概念。2022年,中航就曾推出殲-20雙座型與多架隱形無人機配合作戰的CG動畫。
而且,殲-20S還有電子戰和空中態勢感知、戰術指揮能力,這表明它還能擔負隨隊電子戰機,甚至是小預警機職能。現代戰爭中預警機價值巨大,但其本身搜索目標的同時又容易暴露自己,又遲緩笨拙,很難前出到前線或敵后活動。殲-20S的問世,表示我國正在“預警機隱身化”和“預警機功能分散化”領域持續探索,不僅是為了我國,也是為全世界空軍作戰探索一條未來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