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這位頭頂“天才少年”光環的清華學霸、搜狗輸入法創始人、原搜狗CEO,中國互聯網初代技術偶像,正迎來人生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2023年4月,他懷揣著打造中國版OpenAI的宏偉愿景踏上征程,他創立的百川智能,后被稱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百川智能似乎正陷入“高管出走”的泥沼,王小川也被不少人視為“最孤獨的AI創業者”。這背后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與波折?
01
“藍圖”下的業務收縮
2022年OpenAI發布對話式chatGPT3.5,同時引發了國內外眾多科技公司進入AI領域的浪潮,王小川作為互聯網“老兵”自然也不例外,2023年王小川同茹立云聯合創立百川智能,并聚集一眾技術和業務大佬和原搜狗的舊部,押注通用大模型。
王小川以夢想入局,以技術鋪路,在公司成立之初便獲得5000萬美元投資,A1輪獲得阿里、騰訊、小米的3億美元投資,估值10億美元,但是在AI浪潮已席卷全球,國內外眾多互聯網巨頭紛紛跟進的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真的重要嗎?夢想真的能實現嗎?
王小川曾為資本市場勾勒過一幅 “AI 藍圖”:底層模型直指 OpenAI,C 端產品要成為中國版 ChatGPT,B 端業務要席卷金融、教育、法律等賽道,醫療領域更要孕育出 “AI 醫生”。
彼時的百川智能著實風頭無兩 ,一手攥著通用大模型的 “技術執念”,另一手緊握金融、教育等 B 端業務的 “利潤引擎”,頭頂還懸著醫療 AI 與 C 端應用的 “遠大前程”。
王小川甚至喊出“理想上比Open AI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的豪言。
這張價值百億的大餅,在2024年確實香得誘人,當時百川智能A輪融資50億,估值沖上200億,團隊里也擠滿搜狗、谷歌、騰訊的各種技術大佬、頂尖人才,資方也都來自阿里、騰訊、小米等大機構。
但現實很快給這張餅潑了一盆冷水。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不僅讓百川智能停止預訓練新的超大規模通用大模型,也對其B端業務造成沖擊,據虎嗅報道,在金融、教育等領域,一些原本對百川智能感興趣甚至準備合作的潛在客戶,紛紛將目光轉向 DeepSeek,百川智能的業務拓展陷入困境。
在今年4月,王小川在全員信中罕見地反思過去兩年工作的不足,過去兩年百川智能戰線過長,接下來將收縮戰線、押注醫療AI。
也就意味著,當年的那張“大餅”現在在自我縮水。
“畫餅” 或許能換來一時的風光,可到了需要兌現承諾的時刻,終將陷入難以掙脫的困境。如今資本也回歸理性軌道,單純依靠 “畫餅” 的經營策略早已行不通。
對于百川智能而言,當務之急是找出“導火索”和“指北針”,才能讓這艘大船不被無情的浪花淹沒。
02
百川管理層的動蕩困局
一場高管離職潮悄然席卷了百川智能的核心團隊。
2024年11月,隨著百川智能的聯合創始人、商業化負責人洪濤離去,這場靜默的高管"逃離潮"正式拉開。
2025年3月,聯合創始人焦可正式離職;聯合創始人、模型研發負責人陳煒鵬啟動離職程序;百川智能醫療的負責人,也是B端產品“AI兒科醫生”、兒科大模型等的負責人李施政,商業合伙人、金融事業群總裁鄧江也在同期離開;
2025年7月10日,百川智能技術聯合創始人謝劍將離職的消息不脛而走,讓風雨飄搖的百川智能更添動蕩;
據新浪財經報道,聯合創始人茹立云近期也在低調接觸外部機會。如此密集的聯創、高管離職潮,對百川智能的打擊不言而喻。頻繁的組織架構變動,對公司來說,嚴重影響公司戰略執行的穩定性與連貫性。
作為一家成立僅兩年的AI創業公司,百川智能從創業初期開始,在商業化落地方面進展相對緩慢。與同期成立的AI公司相比,百川智能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這可能是導致了商業化負責人洪濤的早期離職原因之一。
對于投資人來說,聯創團隊、高層管理人員頻繁變動不僅意味著內部分歧和資源浪費,更顯露出公司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也是資本最擔心的。
而背后的核心原因,與百川業務重心的頻繁調整密切相關。
03
百川的“斷臂求生”
2025年,AI行業已從“拼技術”進入“拼落地”的生死局。王小川面臨的困境不是趴在賬戶的現金,而是百川智能的醫療故事,能否撐到結局?
長期以來,支撐百川智能運轉的,大致分為4個業務組:產研、通用、B端、醫療。
《智能涌現》報道,自2023年4月成立以來,圍繞這4個組,百川經歷了三段戰略變動:
從聚焦模型研發和金融、教育行業的B端落地,到試水C端產品和多模態模型;再轉型發力醫療,B端商業化并行;最終裁撤B端,聚焦醫療——這些調整,都是為了讓百川繼續留在牌桌上。
但是這些業務模式或尚在探索,或受政策限制,商業化落地的難度高,又使其短期難形成穩定盈利,而其高風險長周期特性又讓融資難度陡增,百川智能能否靠不斷地資本輸血撐下去,依然是個問號。
后廠村認為:能否活下去,其實這不是一個公司的問題,是整個行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AI六小虎也在所難免:一邊高估值高投入,另一邊技術承壓、產品卡殼、營收不達預期,難盈利,最終很可能面臨一個悖論:想活下去只能被收購,但估值又高到“無廠可接”。
04
AI創業浪潮中的百川困局
2024年,李彥宏說過:AI泡沫不可避免!1%的AI企業脫穎而出創造巨大價值。這句話在AI市場慢慢的應驗。
今年4月智譜已向北京證監局正式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不僅如此,在7月,智譜不僅融資10億元,估值441億。智譜首席執行官張鵬表示,智譜公司預計2025年的收入將達到 2024年4200萬美元總額的4倍,即1.68億美元(約12億人民幣)。
月之暗面(kimi)在去年8月完成了超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33億美元(約236億人民幣)。7月11日,發布全球首個開源的萬億參數大模型Kimi K2。
MiniMax也在7月完成了近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40億美元(約286億人民幣)。同時,有消息稱公司正在籌備赴港上市的相關事宜。7月28日,一位投資人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MiniMax有可能成為中國基礎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
階躍星辰,在7月對外透露,本輪融資額預計超過5億美元。其創始人、CEO姜大昕在發布會表示,階躍的商業化的成果體現在了收入數字上,基于上半年的高速增長,公司將全年的沖刺目標定在10億元。
相比之下,百川智能雖然在2024年完成A輪融資50億人民幣,估值達200億元,但是2025年已過半,官方并沒有公布下一輪的融資進程和預期營收目標。
作為行業內曾經的明星企業,百川智能在成立初期憑借王小川的影響力與早期融資,在技術研發等方面看似一帆風順,這或許給王小川和團隊帶來一種錯覺,仿佛在AI浪潮中能輕易破浪前行。
然而,隨著DeepSeek等新勢力的崛起,打破了行業原有的競爭格局,整個AI行業的發展方向與節奏被打亂,百川智能此前的優勢瞬間被削弱。
在AI行業的“六小虎”中,百川智能如今已風光不再。曾經,它還能有布局試錯的資本,在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進行探索,試圖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今,在融資困難、管理層動蕩、業務發展受阻等多重壓力下,它再也沒有了那樣的從容與底氣。
每一步決策都變得至關重要,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讓公司陷入更深的困境。這是每一家創業公司都應該明白的道理。
如今的百川智能,如同在暴風雨中的孤舟,雖仍在努力尋找方向,但前路布滿荊棘。王小川和他的團隊能否帶領百川智能走出困境,實現“為生命建模型、為人類造醫生”的使命,一切還是未知數。
終究還是一個人抗下所有,成為最孤獨的創業者。